
红军长征的原因除了我党当时犯了“左倾”主义错误、过分迷信国外经验,在博古、李德为代表的错误指挥下,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不得不采取军事转移外,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战争后对红军采取“政治剿匪”、驱虎吞狼等一系列计策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效果。
杨永泰,这个被现代历史爱好者称为“毒诸葛”的蒋介石的幕僚,是上述策略的谋划者,如果不是杨永泰意外去世,可能红军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
结识蒋介石
杨永泰早年出道于广州,在早年分别投靠过孙中山、唐继尧、段祺瑞等人,在混乱中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。
虽然在政治上上了一层,但是当时的中国城头变换大王旗,一天一个样,杨永泰到处寻找靠山,不但没有达成心愿,还得罪了各方势力。
早在广州时期,杨永泰就力图保持与各方面关系融洽,并不在意所谓的政治主张是否正确。这种行事风格为他跟各方势力搭上线提供了便捷,也为他日后投靠蒋介石有了台阶。
熊式辉,比杨永泰小十三岁,在护国战争中结识了杨永泰。他十分赞赏杨永泰的才华,两人经常一起畅谈诗句,外出游玩。
在北伐战争中,熊式辉投靠了蒋介石,并被任命为淞沪警备司令。
正是通过熊式辉的直接引荐,杨永泰与蒋介石开始了接触。
献计“剿匪”
中原大战,蒋介石击败了地方实力派的联军,取得了绝对的胜利。蒋此时踌躇满志,组织“剿匪大军”,力图全面扼杀红军,建立他个人的独裁统治。
然而“剿共”遭受重大损失,红军取得绝对胜利,一时间全国革命进入新的高潮,而蒋介颜面尽失。
恼羞成怒的蒋介石除了集结更强大的“剿匪大军”外,他也放下架子,问计于幕僚,杨永泰意识到是自己更进一步的绝佳机会,因此认真分析前三次“剿共”失败的原因。
他认为,“剿匪”的失利在于蒋军把红军当北洋军阀一样对待,用打军阀的方式打红军,而红军是一支组织严密、有信仰、是一支真正意义上以政治主张为先的军事团体,因为尤其明确的政治主张,所以,红军官兵更显得富有牺牲精神和团结凝聚力。
面对以政治为先,建立的红军,必须采取与之前跟军阀斗争不同的策略才能取胜,杨永泰思考酝酿良久,建议主打“政治剿匪”——“三分军事,七分政治”。
杨永泰向蒋呈递了一份“万言书”,陈述了自己关于“剿共”的方案:“我追随蒋委员长,仔细研究了江西等红军活动区域的政治经济形势,认为重点不在共产党本身的力量强弱。而是在于共产党将老百姓紧紧团结起来,这一点才是我们失败的原因。”
杨永泰的“七分政治”,具体来说就是保甲制度,将村民按十户编为一甲,加强管理,实行连坐,并加大宣传,所谓红军“共产共妻”这种宣传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广泛流传。
除了加强基层管理和加大宣传外,杨永泰也着重强调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,要加大反腐力度,约束基层官吏,抑制土地兼并,救济贫穷孤寡老弱,对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。
重点实施以上方针,促使老百姓与红军离心离德,则红军便成了无根之木。
杨永泰的政治方案非常狠辣,奈何国民党的烂是深入骨髓的,因此在实际操作中,除了更严厉地限制老百姓的活动、更残酷地剥削之外,其余如反腐、打压豪强、帮助孤寡等一系列民生举措基本留于纸面之上了。
而所谓三分军事,就是在政治攻势的基础之上,派重兵对红军实行严厉的“围剿”,重点在围而不在剿,广修碉堡,学习曾国藩的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逐步蚕食红军的活动范围,割绝红军能得到的资源补给,最终斩草除根、不留后患。
而在持续严酷封锁外,也加大怀柔政策宣传,引导红军放下武器,对投诚者,优待及重奖相关人员,并大肆宣传,软硬兼施,起到分化瓦解红军的目的。
在具体实操中,杨永泰主张挖地三尺,将与红军有关系的所有群众,或迁出当地或置于甲长的监视下或行株连,只要能把根除红军的影响,便可无可不做,在杨永泰的建议下,蒋介石在所谓剿匪会议上发狠道:“石要过刀,人要换种”,给革命老区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蒋介石对杨永泰的方案大为赞赏。
1932年4月,蒋到汉口主持鄂豫皖三省“剿共”军事,提升杨为“剿共”司令部秘书长。以此为标志,杨永泰正式进入蒋介石的核心幕僚圈中,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大人物。
蒋介石按照杨永泰的计划对红军开展围剿。
